尤金少将:在西萨赫勒,法国人和西共体只是明面上的存在

观察者网   2023-08-20 09:08:21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尤金少将、塞拉利昂军阀六宝】

萨赫勒之名


(资料图)

最近,发生在西非地区的一场政变,又让“萨赫勒”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名,回到国际视野。

萨赫勒地区的命名来自于拉丁语单词“sahel”,意为“边缘”。不同于中国人传统观念里依靠山脉、河流或行政区划分的地区,萨赫勒几乎是沿着一把直尺在非洲北部沿着地球纬线用油画笔画了一道,一举贯穿非洲东西,连通红海与大西洋。从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到中部苏丹草原地区,再到非洲之角,是一条长度超过3800公里的狭长地带,覆盖了毛里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苏丹共和国和厄立特里亚等9个主要国家的广袤国土。

在遥远的古代,萨赫勒地区可以被视为一条天然的分割线,该区域的大部分地方几乎都是难以逾越的沙漠、不稳定泛滥的河流和稀树丛林,使得无论什么文明在其北方壮大,都难以从陆路逾越这一区域往南传播。不管是埃及人、罗马人、迦太基人还是之后风头一时无量的十字军、阿拉伯人和蒙古人,几乎都未能逾越这一天堑,将自己的文明与造物传向非洲大陆的心脏与南方。

横贯非洲大陆的萨赫勒地区

正因如此,当地繁多的原住民部落大多可以不受外界干扰,休养生息,逐步发展,并建立起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城邦与帝国。直到大航海时代前夜,只有阿拉伯的宗教以及郑和的宝船抵达了那片重峦叠嶂背后的土地,留下了属于各自文明的痕迹。

殖民者的到来

不过,随着西方开启殖民主义浪潮,这一情况就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凭借战舰、枪炮、金银以及“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地理优势,西方国家逐步蚕食了大部分萨赫勒地区的原生政权,并将当地人转化为自己的附庸与奴仆。

萨赫勒地区的西部(包括现代的阿尔及利亚、布基纳法索、尼日尔、乍得、尼日利亚)先后被比利时和法国控制,东面的局部苏丹地区被英国控制,厄立特里亚则被意大利所占。前文提过,这一地区原本就是非洲文明区间的分割线,不同民族、宗教、历史的部落和种族彼此林立,为了维持殖民地统治,不同殖民者采用不同手段来对待当地的原住民。

在法属的马里和乍得地区,由于当地曾存在原生的封建王朝政权(也就是马里帝国),经历了血腥的侵略战争以及文官政府同军队的内斗后,法国人对殖民地的统治可谓轻松,他们只是将行政部门官僚换成法国人,并将当地法律换成了法国殖民地法律而已。

这得益于法国本土充沛的粮食工业品产能和文化优势,加之英法殖民者为消灭当地有组织的反抗力量而选择不再阻碍对方的殖民侵略,通过挑拨伊斯兰教与西非本土各类宗教及柏柏尔人的矛盾,制造不可调和的关系,以防止被剥削民众团结起来反抗殖民统治。法国政府对相关地区的统治在其实力相对强大时期,还算是先进而有效的。

但在德属非洲与比属非洲,殖民者的统治手段就要残忍很多。他们通过“拉偏架”的方式打击当地大型部族,以消灭当地原生文化、重新划分种族等手段在原住民内部制造新的隔阂与矛盾,并采用重税、奴隶贸易等进一步削减原住民数量及其财产,甚至对指定区域内所有族群、乃至所有野生动物进行针对性屠杀或种族灭绝,以打击当地民众反抗,降低统治压力,用残暴至极的手段剥削并掠夺资源。

而在英属殖民地,为了降低统治难度,英国殖民者将大量原生的不同血统、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的部落和城邦,依靠军队强制力强行捏合成为单一的国家(比如苏丹),并与周遭其他殖民地形成产业互补,进行长期统治。为维持对非洲的剥削,英国根据局势变化来支持他国殖民军队或其他殖民地的反抗军民,企图以反抗者的“屡战屡败”来塑造殖民者的强大并消耗反抗力量,从而掐灭非洲反殖民斗争的希望,维持英国的殖民掠夺。

1884年柏林会议,欧洲列强瓜分非洲殖民地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随之而来席卷非洲大陆的民族独立运动,大量前殖民地国家成功脱离宗主国的控制,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但好景不长,这些前殖民国家在持续数百年的殖民统治下,其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已完全畸形,许多国家都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单一原材料产地。高度依赖前宗主国市场提供生活必需品(如粮食)和其他关键生产资料。要对这种畸形且病态的经济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极为困难,且在没有外部大宗投资与全民动员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进行。

贫困、种族冲突、经济停滞,几乎成了这一区域的代名词,长期的发展落后和不均衡自然招致民众不满,再加上掌握媒体喉舌的西方殖民者煽风点火与资产阶级的软弱天性,许多经历艰苦抗争、从殖民枷锁下争取到独立的原殖民地国家,又不得不再次低下头颅,再次成为前宗主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殖民地。

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身份,就必然带来新的矛盾与思想上的混乱,这也正是萨赫勒地区政变不断、动荡持续的罪魁祸首之一。自2020年以来,8个萨赫勒国家共发生约10起政变,到了2023年8月,又见证了尼日尔的一次政变。

下文中将把萨赫勒分为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简单梳理当地的主要势力、政变原因及后续的可能发展。

西萨赫勒:明面上的存在——法国人与西共体

西萨赫勒地区的主要国家有毛里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和尼日尔等国,其西北部比邻阿尔及利亚,南部紧邻塞内加尔、科特迪瓦、贝宁等为代表的西非经济共同体国家。身处萨赫勒地区的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也是这八国联盟的成员之一。

该地区主要的前殖民势力是法国,自20世纪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大规模爆发后,法国的直接统治力量开始逐步从当地收缩。80年代后,法国在当地的统治工作基本上转由外籍兵团干涉军、情报部门和本地买办资产阶级代劳。

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分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法国对于当地的统治就变得微乎其微,他们依旧在这几个萨赫勒国家维持驻军。军事实力和经济控制使得他们能凭借贸易、官僚与情报部门在当地实施包括刺杀政要、操纵市场乃至种族屠杀在内的种种打压。甚至连当地球队的青训和人才选拔,都在法国控制下进行。这导致西萨赫勒地区的大部分政府依旧保持着法国政府直接与间接代理人的身份。

相关资讯
最新资讯